|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参
沙参
浏览 1142
《全国中草药汇编》:沙参
拼音Shā Shēn
别名南沙参、泡参、泡沙参
来源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四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A. berticillata (Pall.) Fisch.]、杏叶沙参A. axilliflora Borb [A. stricta Miq.]或其同属植物,以根入药。秋季刨采,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刮去粗皮,即时晒干。
原形态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主根粗肥,长圆锥形或圆柱状,黄褐色,粗糙,具横纹,顶端有芦头。茎常单生,少有丛生,除花序外不分枝,无毛。基生叶成丛,卵形、长椭圆形或近圆形;茎生叶常4片轮生,偶有5~6片轮生,外形变化很大,由卵形、披针形至条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边缘有粗锯齿、细锯齿至全缘,叶越宽,齿越粗。夏季开花,花序圆锥状,下部花枝轮生,顶部花枝有时互生;花萼光滑而小,杯状,先端5裂,裂片条状;花冠蓝色,窄钟形,长约1厘米,先端5浅裂;雄蕊5;雌蕊1,下部具肉质花盘,花柱细长,突出花冠外,柱头2裂,子房下位。蒴果球形而稍扁,孔裂,含有多数种子。
2、杏叶沙参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被白色细毛。主根粗肥,细长圆锥形。茎单一,直立,上部分枝。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广卵形;茎生叶互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卵形或窄卵形,长3~7厘米,愈向上部叶愈窄小,边缘有粗细不等的锯齿。夏季开花,宽相近,蓝色。蒴果近球形。
生境分部1、四叶沙参(轮叶沙参) 生于山野阴坡草丛中、林缘或路边。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2、杏叶沙参 生于路旁、山坡石缝或草丛中。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地区。
化学成分1、四叶沙参的根含三萜类皂甙为沙参皂甙(C30H58O4)。
2、杏叶沙参的根含呋喃香豆精类: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或 ammoidin,为8-甲氧基补骨脂素)。
药理作用1、本品有祛痰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
2、沙参的1:40浸液无溶血现象,但能与红血球作用变色而发生混浊沉淀。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2~4钱。
复方肺热咳嗽无痰,咽干:(南)沙参、桑叶、麦冬各4钱,杏仁、贝母、枇杷叶各3钱。水煎服。
备注同属植物凡主根粗壮者均可作沙参(南沙参)入药,常见的还有以下数种:
1、阔叶沙参Adenophora pereskiaefoli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isch., ex Loud.。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等省。
2、山沙参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省。
3、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 (Ledeb.)Kitag.,分布于东北各省。
4、柳叶沙参Adenophora coronopifolia Fisch.,分布于东北各省。
5、线齿沙参Adenophora capillaris Hemsl.,分布于四川省。
6、西南沙参Adenophora buueyana Diels,分布于四川、云南等省。
7、百合叶沙参Adenophora lilifolioides Pax et Hoffm.,分布于西藏。
8、紫沙参Adenophora paniculata Nannf.,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省。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沙参
拼音Shā Shēn
别名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南沙参、铃儿参、泡参、桔参、山沙参、沙獭子
出处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首先记载沙参之形态,云:"三月生如葵,叶青,实白如芥,根大,白如芜菁 。三月采。"《蜀本草》亦谓:"花白色,根苦葵根。"《纲目》记载较详,云:"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记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春。并结实,大加冬青实,中有细于。霜后苗枯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云南沙参、泡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dinophora stricta Miq.2.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3.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A.uerticillata Fisch.; Campanula tetraphylla Thunb.]4.Adenophora khasiana (Hook. F. et Thoms.)5.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
采收和储藏:播种后2-3年采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乘新鲜时用竹片刮去外皮,切片,晒干。
原形态1.沙渗 多年生草本,茎高40-80cm。不分枝,常被短硬毛或长柔毛。基生叶心形,大而具长柄;茎生叶无柄,或仅下部的叶有极短而带翅的柄;叶片椭圆形、狭卵形,基部楔形,长3-11cm,宽1.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两面疏生短毛或长硬毛,或近于毛。花序学不分枝而成假总状花序,或有短分枝而成极狭的圆锥花序,极少具长分枝而成圆锥花序的;花梗长不足5mm;花萼常被短柔毛呀粒状毛,少数无毛,筒部常倒卵状,少数为倒卵状圆锥形,裂片5,狭长,多为钻形,少数为条状披针形;花冠宽钟状,蓝色或紫色,外面无毛或有硬毛,裂片5,三角状卵形;花盘短筒状,无毛;雄蕊5,花丝下部扩大成片状,花药细长;花柱常略长于花冠,柱头3裂,子房下位,3室。蒴果椭圆状球形,极少为椭圆状,长6-10mm。种子多数,棕黄色,稍扁,有1条棱,长约1.5cm。花、果期8-10月。
2.杏叶沙参 本种与沙参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在茎上部的无柄或仅有楔状短柄,叶基部常楔状下延,基生叶具长柄。花序分枝粗壮,几乎平展或弓曲向上;花萼裂片卵形至长卵形,最宽处在中下部,通常多少重迭,宽1.5-4mm,花盘多功能数有毛,少无毛;花柱与花冠等长。花期7-9月。
3.轮叶沙参 本种与前两种的区别在于:叶3-6轮生,卵圆形至线状披针形。花序分枝也常轮生;花盘较短,长2-4mm,直径不超过1mm;花冠细小,近于筒状,口部稍收缢,裂片长约2mm。花期7-9月。
4.云南沙参 本种与前三种的区别在于:茎生叶均匀分布于茎上;常无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疏生糙毛,下面密硬毛或仅叶脉上被硬毛。假总状花序;花盘短筒状,长不超过1mm;花萼边缘有1-3对小齿。花期8-10月。
5.泡沙参 本种与前四各的区别在于:茎常密被倒生短硬毛;茎生叶无柄,极个别有楔状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长圆形、狭椭圆形和倒卵形,两面被毛,边缘有2至数个粗大齿。花序通常在基部有分枝;花盘被毛;花柱与花冠近等长。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多生于低山草丛中和岩石缝内,也有生于海拔600-700m的草地上或1000-3200m的开旷山坡及林内者。
生于海拔600-2000m的草地或林缘草地中。
2.生于山地草丛中。
3.生于草地或灌木丛中。
4.生于海拔1000-2800m的杂木林、灌丛或草丛中。
5.生于海拔3100m以下的阳坡草地,少生于灌丛或林下。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广西等地。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3.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华南。
4.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西藏。
5.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或凉爽气候,耐寒,虽耐干旱,但在生长期中也需要适量水分,幼苗时期,干旱往往引起死苗。当年播种的沙参,一般不开花结实,需至翌年6月开花,花基6-9月,9月种子成熟。以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作种子繁殖,分春播与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冻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4500-60000kg。整地后,作畦宽1m,按行距4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1.5cm,稍镇压,浇水,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春播种子约两星期后出苗。冬播种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间管理体制 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除草、松土,苗高3cm左右间苗1次,高10-15cm时定苗,每隔10-15cm,留壮苗1棵。为防止倒伏,在生长期间,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壮,以后除每年植枯萎后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还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粪为主,在植株高45cm时,及时打顶,控制植株高度,减少养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射,虫害有蚜虫、地老虎等为害。
性状性状鉴别 (1)沙参 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弯曲或扭曲,少数2-3分枝,长8-27cm,直径1-4.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贡色,较粗糙,有不规则扭曲的皱纹,上部有细密横纹,凹陷处常有殖留棕褐色栓皮。顶端芦头(根茎)单个,稀多个,长2-7cm,四周具多数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多裂隙,较松泡。气微,味微甘、苦。
(2)杏叶沙参 根圆锥形,下部分枝极少,长9-17cm,直径0.7-2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无环纹,有纵皱。顶端芦头长1.4-8.8cm,盘节明显或不明显。折断面不平坦,类白色,较结实。
(3)轮叶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5.5-14cm,直径0.5-2cm。表面无纵皱,上部具环纹。折断面不平坦,白色,中空。
(4)云南沙参 根偶有分枝,长5-25cm,直径1-3.5cm,上部多横纹,下部具弯曲纵纹或深沟纹。芦头长0.5-4cm。折断面白色,多裂隙。
(5)泡沙参 根圆柱形,少2分枝,长8-14cm,直径0.9-3cm,表面矍环纹。芦头长3-6.5cm,盘节密。折断面不平坦,淡黄白色,松泡,中空。
均以粗细均匀、肥壮、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1)沙参(未去皮) 落皮层由木栓石细胞和木栓层组成。木栓石细胞1-3环,每环1列细胞,细胞长亠菜,外壁增厚4-45μm,侧壁常增厚成倒“U”字形,有的外壁呈脊状增厚突入胞腔内:木栓细胞2-4环,每环3-7列细胞。皮层窄,可见狭长的乳汁管。中柱三生构造明显,次生构造略偏心;近中央的三生维管束与次生维管束相嵌排列;形成层和额外形成层呈断续的弧状;三生维管束的木质部束常短宽,单束成分叉;射线明显,常挤压破碎,本品乳汁和常与筛管群伴生;菊糖仅见在少数导管或导和附近薄壁细胞中。
(2)杏叶沙参 无木栓石细胞。木栓层厚4-25列细胞,木栓细胞壁平直工微波状弯曲。三生维管束密集。乳汁管存在于韧皮部、栓皮层。菊糖结晶少,存在于导管中,极少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见封闭组织。
(3)轮叶沙参 木栓石细胞1-8环,每环厚1-2列细胞。木栓细胞厚3-7列细胞。乳汁管稀少,多聚集在筛管群附近。菊糖结晶多,存在于韧皮部。
(4)泡沙参 木栓石细胞1-6环,每环厚1-5裂细胞;木栓石细胞壁均匀增厚,纹孔、孔沟明显。木栓细胞环2-15列细胞。三生维管束多,排列零乱;韧皮部外侧乳汁管群成环。菊糖结晶无或偶见。
粉末特征:(1)沙参 ①网纹、螺纹导管直径18-70μm,网纹导管网孔多狭缝状。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μm,宽18-61μm,壁厚1-5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侧面观长方形,外壁增厚5-7μm。③木栓细胸表面观类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直或弯曲;断面观类长方表,壁略波状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④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⑤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杏叶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4-71μm;梯纹导管纹孔多呈长方形。②木栓细胞表面观类多边形、类长方形,长35-2233μm,宽12-53μm。此外,有菊糖、乳汁管,偶见木栓石细胞(根茎)。
(3)轮叶沙参 ①网纹、孔网纹及梯纹导管直径12-88μm。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长93-240μm,宽21-59μm,壁厚1-27μm,可见细必裂纹及纹孔;断面观长方形,外壁厚,侧壁稍厚,呈马蹄形。此外,有木栓细胞、乳汁管及菊糖。
(4)泡沙参 ①网纹、梯纹导管直径12-75μm。②木栓石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类多边形,长35-107μm,宽19-46μm,壁厚5-14μm,纺也稀,细孔状,孔沟明显。③木栓细胞表面观长条形、类长方形或类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波状弯曲;断面观类长方形,壁略弯曲,有的可见条状纹理。此外,有乳汁管、菊糖。
化学成分沙参根中分离得4个化合物,它们是: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吡喃葡萄糖甙(β-sitosterol-O-β-D-glucopyranoside),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及二十八碳酸(octa-cosanoic acid)[1]。
药理作用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杏叶沙参煎液(0.5g/只)能明显增高小鼠末梢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数;胸腺内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亦有增加趋势,可显着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可明显增加小鼠脾脏重量,但降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数和T细胞数。表明沙参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体液免疫。具有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沙参也可提高淋巴细胞转换率。
2.祛痰作用:按1g/kg剂量给家兔灌服沙参煎剂表明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其作用可持续4小时以上,但作用强度不及紫花等。
3.抗真菌作用:沙参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强心作用:1%沙参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具有明显强心作用,离体心脏振幅增大,作用可持续5分钟。
鉴别量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身碎骨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min,滤过。取液液2ml,加5%α-萘酚乙醇液2-3滴,摇匀,沿试和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检查糖类) 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min,生成红棕色氧化亚铜沉淀。(检查糖类)(2)薄层色谱 取药材粉末2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60ml,回流提取4h,回收氯仿后,残渣以1ml氯仿溶解作为供试液。另取β-谷甾醇及β-谷甾醇棕榈酸酯各1mg,加氯仿1ml溶解作为对照液。分别吸取上述供试液和和对照液各10μm,点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氯仿-苯(9:1)展开至1/2处,吹干,再以氯仿-苯(7:3)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110℃加热5min。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液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1.沙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芦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蜜沙参: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南沙参片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橙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南沙参片100kg用炼蜜25kg。
3.饮片性状:沙参为圆形或类圆形厚片,表面黄白色或类白色,有多数不规则裂隙,呈花纹状。周边淡棕黄色,皱缩。质轻。无臭,味微甘。蜜沙参形如南沙参片,表面橙黄色或焦黄色,偶见焦斑,味甜。
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主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虚热喉痹;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入丸、散。
注意风寒咳嗽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防己,反藜芦。"2.《本草经疏》:"脏腑无实热,肺虚寒客之作嗽者,勿服。"
复方《纲目》:“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谈,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按:弘景谓五参“主疗颇同”,非也,实因其根皆为锥形与人参相类也。时珍列沙参为山草类,并谓“沙参处处山原有之”,而又调其“宜于沙地”,所释乃望文生义。《吴普本草》云:“沙参,一名白参,实白如芥,很大,白如芜菁。”《广雅疏证》:“案‘沙’之言斯,白也。”《诗刊、小雅. 瓠叶)笺云:“‘斯’,白也。今俗语斯白字作‘鲜’,齐鲁之声近斯。斯、沙古音相近。实与根皆白,故调之‘白参’,又谓之‘沙参’”。“沙参”与“白参”同义。《广雅疏证》又云:“《神农本草》云:‘沙参一名知母,味苦,此苦心之所以名也。’”《本草经考注》则云:“沙参、知母,古误混同……知母下地参、水参、水须三名盖为沙参一名。沙参下黑字一名虎须亦是知母条错简欤。”可供参考。
各家论述1.《别录》:"沙参生河内川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暴干。"2.《本草经集注》:"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井人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多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3.《蜀本草》:《图经》云:花白色,根若葵根。"4.《本草图经》:"今出淄、齐。潞、随州,而江、淮、荆、湖州郡或有之。苗长一、二尺以来,丛生崖壁间,叶似枸杞而有叉牙,七月开紫花,根知葵根,着许大,赤黄色,中正白实者佳。二月、八月来根,暴十。有上生者叶有细有大,花白,瓣上仍有白粘胶,此为小异。"5.《救荒本草》:"沙参,令辉县太行山边亦有之。又有杏叶沙参及细叶沙参,气味与此相类,但《图经》内不曾载此二种叶苗形容,未敢收入本条。今皆另条开载。救饥:掘根浸洗极净,换水煮上苦味,再以水煮饭熟,食之。"6.《本草备要》:"似人参而体轻松,向实者良。生沙地者长大,生黄土者瘦小(北地真者难得。沙参分南北两种:北者良;南者功用相同而力稍逊。)"7.《本草从新》:"南沙参,色稍黄,形稍瘦小而短,近有. 种味带辣者,不可用。"8.《本经逢原》:"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9.《植物名实图考》:"沙参,《本经》上品。处处皆有,以北产及太行山为上,其类亦有数种,洋《救荒本草》。花与荠苨相同,惟叶小而很有心为别。"
临床应用1.骚日老西散(沙参四味散)沙参 25g,甘草15g,紫草茸15g,拳参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混匀,分装,即得,每袋50g。本品淡白色粉末;味微甘。功能解热清肺,止咳祛痰。用于感冒咳嗽,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胁刺痛。口服,每次5g,每日1-2次,小儿酌减。(《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2.南沙参浸膏溶液:南沙参 1000g。取南沙参按渗漉法,以35%乙醇为溶媒,俟渗出液达生药量5倍时,停止渗漉,回收乙醇并浓缩,滤过。取少许澄明滤液测定含量后,调整至每1ml含抽出物250mg,再加0.5%宋甲酸钠,静置8-10天,取上清液滤过即得。按总抽出物方法测定:每1ml含总抽出物250mg。功能镇咳祛痰,清肺火止咳。用于肺气虚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脓疡,肺结核,咳嗽气短,午后发热,咯血等。口服,每次2-10ml,每日2次。(《中药制剂汇编》)3.利咽合剂:南沙参250g,桑叶75g,石斛125g,射干125g,木蝴蝶37g,白苏子125g,麦冬150g。以上七味,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静置,上清液浓缩至1050ml,加适量防腐剂,搅拌,静置,取上清液 1 000ml,即得。本品为淡黄色液体,味苦。放置后略有沉淀。取本品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水浴加热5分钟,产生红棕色沉淀,本品的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3。功能养阴生津,清热利咽。用于慢性咽炎。口服,每次20ml,每日2次。(南京市卫生局《医院制剂规范》)
摘录《中华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