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回复: 0

伤寒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8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8277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

伤寒

明代:朱橚

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也。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四逆喘气。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治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

刺大泉留针一时取针。若未满五日者。禁针。

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喜呕。呕已乃衰。即取公孙井俞。实则肠中切痛厥头面肿。起烦心狂。多饮。不嗜卧。虚则鼓胀。腹中气大满。热痛不嗜食。霍乱。公孙主之。

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

先取然谷后取太溪(皆先补之)

资生经云。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治温病。穴颞灸阴毒伤寒法。其状不躁。不渴。唇青。腰背重。咽喉及目睛痛。心腹烦疼。舌缩面青吃噫气喘。呕逆冷汗。向暗不语。

以生葱约十余茎。去根粗皮。颠倒纸卷。径阔二寸。勿令紧。欲通气。以快刀切。每一饼子高半寸。安在脐心。用熨斗火熨葱。软易之。不过十余次。患人即苏。后服正气药。

灸结胸伤寒法。其状胸满短气。按之即痛。或吐逆满闷。或大便不通。诸药不能救者。

以巴豆七粒和皮。肥黄连七寸。去须。同捣烂作一丸。安在脐心上。以手按之。稍实。

捻艾皂子大于药上灸。甚者。不过三五壮立愈。续用补药一二日。若病半月。微有气皆疗。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阴厥。百药不效葱熨法。

以葱用索缠如盏许大。切去根及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如大饼 。先以火 。一面令通热艾。勿令灼人。及以热处。搭病患脐连脐下。其上。以熨斗满贮火熨之。令葱饼中热气。熨入肌肉中。须预作三四饼。一饼坏不可熨。又易一饼。良久。病患当渐醒。手足温。有汗则瘥更服四逆汤辈。温其内。万万无忧。王氏云。予伯兄病伤寒。冥冥不知人八日。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复可入。用此遂瘥。集贤校理胡全夫。用此拯人之危。不可胜数。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穴巨阙 上脘 胃脘各灸五十壮。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

治伤寒若病者。三四日以上。

宜先灸胸上二十壮。又灸颞 二穴。又灸风池二穴。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又灸肝愈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

资生经云。凡伤寒惟阴证可灸。余皆当针。故千金方惟云。刺取。而素问亦云病甚者。

为五十九刺。所以泻诸阳胸中胃中四肢五脏之热也。若温病身热五日以上。汗不出。可刺太泉。

未满五日。禁针。然而千金于头痛身寒热病。乃灸巨阙上中脘三处。岂亦是阴证耶。其状盖云。或涩涩欲守火是也。医者当辨之。

治热病。卒心中懊 。数欠频伸。悲恐。目眩头痛。面赤而热。心悸肘臂 痛。实则支肿。虚者不能言。若咽喉痹。少气遗溺。穴通里疗天行伤寒。 穴中脘治伤寒嗜卧。怠惰不欲动摇。身常湿。不能食。穴膈俞治热病烦满。上气心痛。痰冷少气。悲恐善(一作喜)惊及掌热。胸痛。口热咽酸。乍寒乍热。手挛不伸。引眼痛。穴少冲治伤寒余疾。皮肤干燥。穴曲池治热病先不乐数日。穴通里治热病。振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 阳谷治气膈善呕。鼓颔不得汗。穴尺泽治头身热赤。振栗。腰中四肢淫泺。欲呕。穴肾俞治气热身热。气喘寒热口干。身热喘息。目急痛。善惊。穴三间治热病。寒栗。鼓颔。腹满。阴痿色不变。穴鱼际治热病烦心。闷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舌本痛。穴中冲 少冲 关冲 劳宫大陵 阳溪 天 间使治热病。烦心喜哕。胸中澹澹。喜动而热。穴间使治烦心喜呕。穴巨阙治伤寒温病身热。烦心口干。穴曲泽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强痛。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眩痛。

虚则生疣。小者如疥。穴支正 少海治振寒颈项痛。穴天井治热病挟脊痛。穴委中治伤寒颈项强。目瞑多噎。鼻鼽出清涕。穴风门王氏云。阴毒沉困。药饵难为工。但灸脐中三百壮。艾如半枣。手足不暖。不可治也。

或心迷耳聋叫不应。因食冷得疾者。予以理中汤。救数人矣。若复渴。则煎五苓散与服。或煎人参汤。服皆效。又云。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服。而不消也。

治伤寒结胸。穴支沟 间使 行间治伤寒在表。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无汗。尺寸俱浮。穴合谷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心下痛不可忍。穴中脘 气海治伤寒小腹上有气冲者。穴天枢 气冲 三里 三阴交治伤寒手足逆冷。穴大都 内庭 太溪 行间治伤寒交汗不出。穴风池 侠溪 鱼际 经渠 内庭治伤寒胸中热不已。穴大杼 风门 中府 缺盆治伤寒胃中热不已。穴中脘 三里 上廉 下廉 气冲治伤寒四肢热不已。穴云门 肩委中 腰治急食不通。并伤寒水结。穴三间 合谷 承山治阴证伤寒。四肢厥冷。腹痛吐利。身强烦躁自汗。脉沉细。或面赤。

凡三阴中寒皆灸之。穴陷谷。灸三七壮。体温脉通汗出效。不尔。再灸加艾倍之。

治卒得食病似伤寒。其人但欲卧。七日不疗。杀人。又按其脊两边。当有陷处。正灸陷处两头各七壮。则愈。

治伤寒始得一二日。

上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炷益良。用之验。大椎平肩斜齐。高硕者是也。

仍不得侵项分取之则非也。上接项骨。下齐肩。在椎骨节上是。余穴尽在节下。凡灸刺不得失之毫厘。今崔氏不定高下。是以言之。出黄帝针灸经。

治断温病。令不相染着。及治时气瘴疫。

上用蜜艾灸病患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治阴毒伤寒灸法。

用干艾叶捣熟去灰。作艾炷。灸脐下一寸三分。名气海。二寸丹田。三寸关元。五十壮至二三百壮。以手足渐温。人事稍苏为可治。

治阴证伤寒灸法。

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

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灸两手腕砚子骨尖上三炷。男左女右。

治伤寒热盛烦呕。穴大椎治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穴悬厘 鸠尾治时气病起。诸复劳灸法。

男初觉。便灸阴三七壮。若已尽。甚至百壮即愈。眼无妨。阴道疮复常。

治伤寒热甚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为头上五行。以克越诸阳之热也。穴大杼 膺俞缺盆肾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冲三里 巨虚 上下廉(此八者。泻胃中热也) 云门巨骨 委中 脑空(此八者以泻四肢热也) 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背之左右。故病甚者。当刺之。凡刺之法。吸则纳针。得气则泻。勿令迟缓。起似发机。故针经曰。热者疾之。

刺热病汗不出。夫伤寒热病汗不出者。荣卫不交。阴阳不和。故汗不出。当刺腹结。腹舍通其经络。和其阴阳。令汗得出。

手阳明有商阳、合谷。手太阳有腕骨、阳谷。足少阳有侠溪。足阳明有厉兑。手厥阴有劳宫。

凡此七穴。皆刺热病汗不出。随经辨脉。调其阴阳。合其荣卫。令得汗出。又十二经之荣。皆治身热。为主身热皆南方火。故经曰。荣主身热。皆可刺也。

刺伤寒结胸痞气。

伤寒下后结胸痞气者。皆足三阴之终。手三阴之始。胸中结痞。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包络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胸中之气。心中结痞。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两经之井原。以泻心中之气。胃中结痞。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两经之井原。以泻胃中之气。或上腕中腕下腕。应痞结而泻之。

治伤寒三阳头痛法。伤寒三阳头痛。何法刺之。答曰。手之三阳。足之三阳。皆会于头者。谓诸阳之会。其受邪伏留而不去。故曰。三阳头痛。视其色脉。知在何经而取之。

如脉浮而头痛。过在手足太阳。刺 穴腕骨 京骨如脉浮而长。过在手足阳明。刺 穴合谷 冲阳如脉浮而弦。过在手足少阳。刺 穴阳池 丘墟 风府 风池 以上数穴。刺三阳之头痛法也。

治伤寒三阴腹痛法。伤寒邪在三阴内。不得交通。故为腹痛。手足之经。皆会于腹。随经取之。

如脉弦而腹痛。过在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刺 穴太冲 太渊 大陵如脉沉而腹痛。过在足少阴肾。手厥阴心胞。刺 穴太溪 大陵如脉细沉。而腹痛。过在足太阴脾。手少阴心。刺 穴太白 神门 三阴交以上数穴。刺三阴腹痛之法也。

灸少阴原救脉法。

治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太溪者。足少阴肾之原。少阴病属水。阴气太盛。阳气不得营。故泻阴补阳。阴毒伤寒。体沉四肢俱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脉属少阴故同法泻阴补阳也。

辨伤寒药附针灸法。

伤寒经与表合。针与药自汗出。遂漏不止。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伤寒经与里合。

灸太溪七壮。与通脉四逆汤。此太阳少阴表里之法。故表可针太阳也。里可灸少阴也。

伤寒刺期门。

太阳病头痛眩冒。心下痞者。刺肺俞肝俞。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止。当刺期门穴。

头痛冒眩。太阳经病。可发汗。心下痞满。邪传里也。不可发汗。刺肺俞夺其邪气。二穴皆在太阳经也。是高下之刺也。妄发其汗。内亡津液。传属阳明。故谵语不止。未太实者。当泻肝经。刺期门。恐传入于脾胃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从刺期门。腹满谵语。太阴阳明经也。脉浮而紧。肝脉也。故夫乘妻名曰从。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发热。啬啬恶寒者。肺病也。大渴者。上焦有热也。自汗者。表虚也。小便利者。里和也。

妻来乘夫。名曰横。当刺期门。

灸伤寒咳逆法。

十便良方云。有患霍乱吐痢者。垂困。忽发咳逆。半日之间。遂至困。始有人云。有灸咳逆法。凡伤寒及患疾得咳逆。皆为恶候。投药皆不效者。灸之必愈。予遂令灸之。火至。咳逆已定。其法。乳下一指许正与乳相直骨间陷中。妇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艾炷如小豆许。灸三壮。男灸左。女灸右。只一处。火到当即瘥。若不瘥。则多不救矣。

治脉微细不见。一时无脉者。

以圆利针。刺足少阴经复溜二穴。在内踝上二寸陷中。针至骨顺针往下刺之。候回阳脉生大。乃出针。

治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穴中脘治热病身痹。洒淅振寒。季胁支满痛。穴刺陷谷。足先寒上至膝。乃出针。

治伤寒气热身热喘。穴三间治伤寒过经不解。刺足厥阴经期门二穴。使经不传。凡治伤寒。辨其足三阴三阳经。审而刺之。仲景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此之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医入门秘籍数据库中心 ( 桂ICP备2023004048号 )

GMT+8, 2024-11-24 07:44 , Processed in 0.1403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