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吹风散

吹风散
浏览 1027
《中药大辞典》:吹风散

拼音Chuī Fēnɡ Sàn

别名水灯盏、细风藤(《广西药植名录》),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文山中草药》)。

出处《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冷饭藤的藤或根。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冷饭藤,又名:饭团藤。

常绿木质藤本。根的表皮灰褐色,内红色、有香气。茎有松而厚的软木塞样栓皮,除去外皮呈红色。根与茎切断吹之均可通气。叶互生,革质,光滑肥厚,绿色,长圆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6~10厘米,宽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阔急尖,全缘;嫩叶揉之微粘手。花红色或黄色,单生于叶腋内。雄花花被12~13片,雄蕊约25,雄蕊柱圆球状;雌花花被与雄花相似,雌蕊群由35~50心皮组成。聚合果近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2~2厘米,熟时红色。种子肾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疏林中、沟边湿润处。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文山中草药》:"甘,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和肠胃,行气上痛。治感冒,风湿痹痛,腹泻,呕吐,跌打损伤。

①《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

②《文山中草药》:"藤: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治肠胃炎,感冒,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肠炎,感冒:吹风散三至五钱。水煎服,日服二次。

②治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吹风散干藤粉末适量,调醋外敷患处;亦可内服、煎汤或泡酒。

③治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吹风散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选方出《文山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吹风散

拼音Chuī Fēnɡ Sàn

别名入地射香、水灯盏、细风藤

出处出自《文山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味子科植物冷饭藤的藤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dsura oblongifolia Mer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剪下茎藤或挖取根部,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常绿木质藤本。根皮灰褐色,内面红色,有香气。茎有松而厚软的木栓层,去皮后呈红色。根与茎切断吹之可通气。叶柄长5-12mm;叶片纸质,长圆状披外形,窄长圆形或窄椭圆形,长6-10mm,宽1.5-4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具不明显的疏齿,侧脉4-8对,网脉明显。花单生叶腋,雌雄异株,花梗长1-1.5cm;花被黄色或红色,12-13片,近膜质,外面和里面的较小,中间的最大,长5-8mm;雄蕊群球形,雄蕊约25,排列成4-5轮,无花丝,先端无附属物;雌蕊心皮35-50,4-5轮排列,子房倒卵形。聚合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2-2cm,熟时红色。小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mm,外果皮薄革质,平时显出种子。种子肾形或椭圆形。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000m的山坡疏林中、沟边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性味甘;性温

归经肺;胃;脾;肠;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感冒;风湿痹痛;心胃气痛;痛经;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风湿,跌打,刀伤,蛇伤。

2.《文山中草药》:藤:行气止痛,祛风除湿。治肠胃炎,感冒,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吹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