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
海牛浏览 1022
《中药大辞典》:海牛
拼音Hǎi Niú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海牛科动物海牛的全体。
原形态体呈长椭圆形,长约4~12厘米。腹面平;背面呈块状,前方狭,至后方渐大。外套膜覆盖头部。头部前端腹面有口,其背面有肉质触角1对;眼位于触角的后方,陷入皮内。体背面正中线上的后部,有肛门的开口,其周围有环生的二次性鳃。
生活海滨岩礁间,常吸附于石面,性迟钝,遇刺激即放出赤紫色液体,使海水混浊以为掩护。肉食性,以腔肠类及海绵类动物为食。
性味《本草原始》:"味咸,温,无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原始》:"补肾兴阳。"
②《纲目拾遗》:"益肾固精。"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海牛
拼音Hǎi Niú
英文名Manatee, Sea-Cow
出处出自《本草原始》:海牛,生东海,海赢之属。头有角似牛,故名曰海牛。角硬尖锐有纹,身有龟背纹,苍色,腹黄白色,有着顶花点,尾象鱼。
来源药材基源:为海牛科动物石磺海牛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moiodoris japonica Bergh
采收和储藏:退潮后于岩石上采取,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石磺海牛,体长椭圆形,很柔软,一般长30-70mm,宽12-42mm。外套膜覆盖头部,头部前端腹面有口,位于一吻状突起上,凹陷于皮内。触角能缩入其基部的袋状突起中。近后端中线上有一肛门,其周围有6个分歧成羽状此鳃围绕着,皮鳃也能缩入体内,鳃腔缘被多数小突起包围。背面黄褐色、苍黄色或苍绿色,具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以中央尤多,并散布多数暗黑色小斑。前端暗黑色,触手、鳃与背面颜色大致相同。腹面扁平淡,腹足橙黄色,很宽大,前端常有叶片与口相隔,后端常突出于外套后方,呈尾关于本腔内部有2列鳞板,输精管有巨大的摄护腺。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砾或岩礁间,在海藻丛生入尤多。常吸附于石面上,退潮后往往附着不动。以腔肠及海绵类动物为食。
资源分布:我国北部沿海均有分布。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益肾助阳。主肾虚阳痿;早泄;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各家论述1.《本草原始》:补肾兴阳。
2.《纲目拾遗》:益肾固精。
摘录《中华本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