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肉
黄鼠肉浏览 1020
《中药大辞典》:黄鼠肉
拼音Huánɡ Shǔ Ròu
出处《饮膳正要》
来源为松鼠科动物黄鼠的肉。
原形态黄鼠(《饮膳正要》),又名:礼鼠、拱鼠(《韩昌黎集》),貔狸(《纲目》),地松鼠、大眼贼、蒙古黄鼠。
体长约20厘米,尾长约6厘米。体形细长,头大,耳壳短小,眼甚大。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跖被毛。有颊囊。雌体有乳头5对。全身毛草黄色,并杂有褐黑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短而色深。
栖于草原或沙地,穴居,白昼活动。冬眠期较长。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并常盗食大豆、玉米、高梁、谷子等作物。亦食昆虫。
生境分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
注意《饮膳正要》:"多食发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鼠肉
拼音Huánɡ Shǔ Ròu
英文名Ground squirrel, Suslik
别名礼鼠、拱鼠、貔狸、豆鼠、禾鼠、大眼贼、草原黄鼠、蒙古黄鼠、达呼尔黄鼠
出处出自《饮膳正要 》。《纲目》: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牧牡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黄鼠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ellus dauricus Brandt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间捕捉,捕杀后剥皮,除去内脏,取肉,鲜用。
原形态黄鼠,体长约20cm,尾长约6cm。体形细长,头大,耳郭短小,眼甚大。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足跖被毛。有颊囊。雌体有乳头5对。全身被草黄色毛,并杂有黑褐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而色深。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草原或沙地。穴居,夜伏昼出。食物以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为主,秋后盗食黄豆、玉米、高梁、谷子等作物。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润肺止津;解毒止痛。主疮毒肿痛
用法用量外服:适量,熬膏贴高分子
注意《饮膳正要》:“多食发疮。”
各家论述《纲目》: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