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柑草
蜜柑草浏览 1073
《全国中草药汇编》:蜜柑草
拼音Mì Gān Cǎo
来源大戟科蜜柑草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北。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食止泻,利胆。主治小便失禁,淋病,黄疸型肝炎,吐血,痢疾。外用治外痔。
用法用量3~5钱。外用全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蜜柑草
拼音Mì Gān Cǎo
出处《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蜜柑草的全株。夏、秋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多,细长。叶互生,有时倾向一方,线形或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具短柄:托叶2枚。花小,单性,通常雌雄同株,簇生或单生于叶腋;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盘腺体6,子房6室,柱头6。蒴果有细柄,下垂,圆形,径约2毫米,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夏、秋。果熟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或路旁。分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地。
性味①苏医《中草药手册》:"微苦,寒。"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淡,凉。"
功能主治①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明目,健胃,止痢,渗湿,利尿。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
②《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肝明目,消疳止痢。沿肝炎黄疸,暑热腹泻,红白痢,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痢疾,肠炎:蜜柑草一两至一两半。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蜜柑草
拼音Mì Gān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Matsumura Leafflower
别名夜关门、地莲子。
出处出自《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值物蜜柑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lanthus matsumurae Hayata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蜜柑草 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分枝细长。叶互生,具短柄;托叶小,2枚;叶片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先端尖,基部近圆形。花簇生或单生于叶腋;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萼片4,花盘腺体4,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萼片6,花盘腺本6,子房6室,柱头6。蒴果有细柄,下垂,圆形,直径约2mm,褐色,表面平滑;种子三角形,灰褐色,具细瘤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15-60cm;茎无毛,分枝细长。叶2列,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8-20mm,宽2-5mm,顶端尖,基部近圆形,具短柄,托叶小。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腋生。蒴果圆形,具细柄下垂,直径约2mm,表面平滑。气微,味苦、涩。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清肝明目。主黄疸;痢疾;泄泻;水肿;淋病;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痔疮;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复方治痢疾,肠炎: 蜜柑草一两至一两半。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1.苏医《中草药手册》:治蛇咬伤,小儿疳积。并治感冒,眼结膜炎,暑热腹泻,痢疾,夜盲症,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
2.《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肝明目,消疳止痢。治肝炎黄疸,暑热腹泻,红白痢,水肿。
摘录《中华本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