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1970-1-1 08:00:00

山棯子

山棯子
浏览 1056

拼音Shān Shěn Zǐ

别名豆棯干(《广西中药志》)。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桃金娘的果实。秋季采取成熟的果实,晒干。

原形态桃金娘(《花镜》),又名:金丝桃(《花镜》),山菍(《本草求原》);桃娘、水刀莲、江棯、岗棯、当梨、棯子、豆捻、麦棯、山东棯、乌肚子、山多奶、多莲、苏园子。

小灌木,高1~2米。幼枝密被柔毛叶对生,具短柄,近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6厘米,宽1.5~3.6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密被短柔毛,基部具主脉3条,很少5条。聚伞花序,有1叫花,总梗较叶柄长;苞片似叶,但较小;花直径约2厘米;萼管长约6毫米,裂片5,圆形,不等长;花瓣5,玫瑰红色,外面被短柔毛;雄蕊多数,分离,排成数列;子房下位,2~6室。浆果球形,直径可达1.4厘米,熟时暗紫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根(山棯根)、叶(山棯叶)、花(桃金娘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丘陵及旷野间。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圆球形,一端稍尖,径约1厘米。外表土黄色或暗绿褐色。质较硬,顶端有宿存萼片5枚及花柱之残迹。内有种子多数,黄白色,扁平。味淡微甜,气微香。以个大、无虫蛀、干燥者为佳。

性味甘涩,平。

①《本草求原》:"甘,平。"

②《南宁市药物志》:"甘涩。"

功能主治养血,止血,涩肠,固精。治血虚,吐血,鼻衄,便血,痢疾,脱肛,耳鸣,遗精,血崩,带下。

①《生草药性备要》:"健大肠,亦治蛇伤。’

②《纲目拾遗》:"养血,明目。"

③《本草求原》:"止痢、赤白带,生肌止血。"

④《南宁市药物志》:"补血收敛。治腰肾酸痛,水泻,疗妇人血崩,痧麻夹经。果浸酒补血。"

⑤《广东中药》:"治夜多小便,耳鸣遗精。炒黑治血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大便秘结者忌服。"

复方①治孕妇贫血,病后体虚,神经衰弱:岗棯干果三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劳伤咳血:桃金娘干果浸人尿二星期,晒干,新瓦上煅存性,研细末。每次三钱,日二次,童便冲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鼻血:山棯子干五钱,塘虱鱼二条。以清水三碗,煎至大半碗,服之。(《岭南草药志》)

④治便血:山棯子干半两。水二碗,煎至八分服,日一次,连服数次。(《闽南民间草药》)

⑤治痢疾:山棯子一至二两。洗净,和水适量煎,临服时再加入蜂蜜和服。(《闽南民间草药》)

⑥治脱肛:山棯子二至三两。煮猪肚肠服。(《岭南草药志》)

⑦治血崩、吐血、刀伤出血:山棯子晒干,炒黑如炭,研细末存贮候用。每服五钱至一两,以开水冲服。外伤可作外敷用。(《岭南草药志》)

⑧治烫伤:山棯子干,煅存性,研细末和茶油抹患处,日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棯子